Amelie from Montmartre

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现在dvd的封面都做得如此诡异。让我每次拿起的时候,都要去思考这个是不是恐怖片?
天使爱美丽的封面尤其如此。绿色的背景加上诡异的笑容,让我考虑的n次之后才决定收藏。
ps:里面的色彩真的很丰富,感觉完全不同
 
 
Amelieplakat.jpg

  法国女孩阿梅丽·布兰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她的童年是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的。八岁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伤心过度的父亲也患上了自闭症,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一名医生,因此他除了给阿梅丽做医疗检查之外,很少和女儿接触。可笑的是,他仅仅根据阿梅丽在检查时心跳较快就断定她有心脏病,并决定将她留在家里休养。阿梅丽又被剥夺了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孤独的她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无束地驰骋来打发日子,自己去发掘生活的趣味,比如到河边打水漂,把草莓套在十个指头上慢慢地嘬等等。

  终于等到她长大成人可以自己去闯世界了。阿梅丽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做女侍应,光顾这家咖啡馆的似乎总是一些孤独而古怪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乖张怪癖。不过总的说来,她的生活还过得不错。但阿梅丽并不满足,她的满腔热情还不知向那里发泄呢。

  1997年夏天,戴安娜王妃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阿梅丽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短暂,她决定去影响身边的人,给他们带来欢乐。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阿梅丽在浴室的墙壁里发现了一只锡盒,里面放着好多男孩子们珍视的宝贝。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小男孩藏在这里的。那个男孩现在或许已经长大了,早已忘记了童年时代埋藏的“珍宝”。于是,阿梅丽决心寻找“珍宝”的主人,以悄悄地将这份珍藏的记忆归还给他。而她那暗中帮助周围的人,改变他们的人生、修复他们的生活的伟大理想也开始实施了。

  阿梅丽积极行动起来,冷酷的杂货店老板、备受欺侮的伙计、忧郁阴沉的门卫还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的邻居都被她列入了帮助对象。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甚至也得耍耍手段、用用恶作剧,但经过努力,她还是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在她斗志昂扬的朝着理想迈进时,她遇上了一个“强硬分子”,她的那一套“法术”似乎对这个奇怪的男孩——成人录象带商店店员尼诺没多大作用。她渐渐发现这个喜欢把时间消耗在性用品商店,有着收集废弃投币照相机底架等古怪癖好的羞怯男孩竟然就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
幕后:
  这部精灵古怪、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影片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的最新手笔。儒内早年凭借一系列颇有特色的短片确定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他偏爱于那些非同寻常、甚至带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规的摄影角度。

  他与另一位怪才马克·卡罗惺惺相惜,自80年代合作拍摄广告、音乐录影带和短片,并以这些作品拥有了鲜明的个性标记:天才的视觉创造力和浓郁的黑色幽默感。

  1990年,他们合作编导的《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奇谲诡异的想象力和黑色幽默、童话般的情节以及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获得了叫好声一片。影片得奖无数,并成为了文化潮流和时尚话题。他们也因此成为法国影坛最亮眼的新星。虽然被寄予很高期待的《失婴城》(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让评论界大失所望,但观众仍然给以极大的热情。

  这两部电影的成功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于是这对金牌搭档分头出击,儒内接受好莱坞的邀请,拍摄了《异形4》(Alien 4)。尽管影片是由儒内单独执导,但卡罗仍然以指导的身份参与了制作。可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实在只算是一部十分平庸的科幻片。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机制中,儒内的才华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儒内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此后一直没有接片,而是埋头为自己的新片作准备,再度回到了个人化电影的道路上。一般认为,在他与卡罗的搭档中,卡罗更擅长于画面效果的制造,而儒内则偏重于演员的指导调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这次他选择了“阿梅丽·布兰”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影片的中心无疑正发挥了所长。

  儒内为这部电影作了充分的前期工作,尤其是非常注重片中一些微小不起眼但极具感染力的细节的处理,那些妙趣横生的细节都是源自他自己以及所收集的一些真实生活的趣事,是几年来悉心观察记录的结果。

  女主演奥德丽·多杜是法国电影界的一颗新星。1999年她出演的《维纳斯美容院》(Venus Beaute Institut)是法国当年极受好评的一部轻喜剧,获得了当年恺撒奖最佳影片。而多杜在其中扮演年轻的美容师玛丽,和一位六十岁的前任飞行员堕入了爱河,她的表演赢来了恺撒最有前途新人奖。而后2000年,她又与樊尚·佩雷、芳妮·阿尔丹(Fanny Ardant)两位大明星共同主演了喜剧片《浪荡儿》(Le Libertin),进一步得到关注。

  影片男主演马修·卡索维茨来头也不小。他当导演的名气恐怕比当演员更大。他执导的《怒火青春》(La Haine)摘取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而去年法国的本土卖座大片《赤色追辑令》(Les Rivières pourpres)也是他的手笔。作为演员,我们则可以在《善意的谎言》(Jakob the Liar)、《第五元素》等影片中看到他的身影。
评论反响:
  儒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优美的时刻,那些发自真实生活但又被赋予了浪漫诗意的细节使整部影片细致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影片比他过去的作品更加温情,更加细腻了。

  这部影片也是儒内以最佳方式传达出了无尽的乡愁,对孩提时代的巴黎、梦想中的巴黎的眷恋。

  这其实不是一部完全快乐的电影,它饱含着忧郁哀伤和苦乐参半的情调。它描写了一群孤独的人,他们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充满了挫败感。在其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是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观照。儒内镜头中的巴黎虽然是理想化的,但仍然有其现实色彩。阿梅丽或许是理想化、风格化的人物,但她的每一部分正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平凡人,她就在我们身边。

  儒内将法国诗意电影的传统与个人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我们仍然可以从影片中找到儒内式的黑色幽默和古怪创意,但我们也能够发现普列维、卡尔内等老一辈导演的影子。

  可以说,儒内凭借这部影片成功地东山再起。影片在法国上映后,掀起了一波观看热潮。放映六周创下了$2800多万的票房佳绩,虽然和好莱坞的大片相比,这个成绩不算什么,但对于法国本土电影来说,已属不易。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部电影,人们的看法几乎走向了两极。喜欢者疯狂地迷恋,而讨厌者则毫不客气地鞭笞。如爱丁堡电影节的艺术指导将此片选为开幕电影:“我再也找不到比它更欢快的影片来开幕,找不到更好的作品为以下的两个星期定下基调了。”而在www.filmfestivals.com网站上的影评人则一点也不吝惜地把“全年最佳电影”极早地颁给了它。但也有不少评论家以相当刻薄的语调指责影片幻想色彩过浓,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巴黎的现在,更多地仍沉溺在怀旧中,缺乏现实主义力量。反面意见中虽然也不乏中肯之词,但有相当一部分实在有欠说服力。如有人竟然对影片冠之以“法西斯电影”之名,理由是它所描绘的巴黎像50年代的巴黎——在大街上没有一个外国人,根本就无视法国文化的多元性。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One thought on “Amelie from Montmart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