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thers

28-3-53134_o.jpg

 我常以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沾沾自喜,轻视作为世界第一语言的苍白简意,以为英语很难到达“七情六欲皆面上”的深度。对一部国外影片来说,国人曾推出多种言简意赅的译名,有时更将文原意进行深一步探索。但对于这一部影片,这个流行于几年前,妮可•基德曼的惊悚作品《the others》竟然有着《小岛惊魂》这么一个普普通通偏又流传甚广的译名。不可否认,“小岛惊魂”可适用于本片,本片确实是发生在一个小岛上的惊魂事件,可反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the others”却有着另一层隐含着的意思,他是隐晦的,似乎暗暗揭示了主题,如果看完影片,你会发现,对于影片,题目里隐含着的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远比“小岛惊魂”所能表达了来的多出几倍。固然,“小岛惊魂”这一译名是出自于商业考虑,但这样一来,却丢失了原汁原味的预示。
 
  自1999年印裔导演奈特萨马兰的《第六感》异军突起后,早已步入尴尬境地的好莱坞惊悚片似乎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那种步步为营的心里悬疑恐怖取代了以感观刺激为主的旧式惊悚。一时间,这类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一如惯性,作品当然还是参差不齐,就连萨马兰的后续作品《不死劫》、《天兆》、《灵异山庄》也并不讨好,但这个西班牙导演阿曼巴执导的《小岛惊魂》却绝对是个例外,如果说它要是有抄袭《第六感》的嫌疑的话,那我们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以“有创意的承袭”为其冠名。
 
  《小岛惊魂》是部好影片,在我的印象中,近年的作品里似乎就只有《第六感》给予的灵异惊悚能与之相提并论,更巧的是,两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与技巧上却出奇的相似。但因为《第六感》在前,所以《小岛惊魂》有了抄袭之嫌。但却不可阻止地同样获得了成功,因在影片的细节处理上确有傲人之处。对于这种类型的影片,似乎大家都在避晦谈论影片的内容与谜底,但对于这部2001的影片,这一点就不必要了,必竟也是属于几年前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时期,妮可饰演的格蕾丝带着一对子女住在一个小岛上等着远征战场的丈夫回,诺大的老宅是需要有照顾的,于是一天出现了三个人来应征,分别是管家、园丁与女仆,由于这三个人的到来给这个老宅增添了很多的生气,但一系列奇异的事件随着这三个人的到来也开始发生了,格蕾丝开始变得惶恐不安与歇斯底里,她开始感觉到这个大宅里并不是她们一家人在住,可能还有其它人在这里居住,或者说,在这儿住的根本不是人。折腾了一顿之后,妮可获得了真相,妮可震惊了,我们也震惊了,原来她与两个孩子,甚至那三个仆人也根本早已是鬼魂,在这个屋子里真正令人恐怖的反而就是她们自已。
 
  这又是一个见鬼的故事, 却又不是简单的见鬼那么简单,《第六感》后,《小岛惊魂》能再凭同样的叙事手法取得观众的认同,主要的原因当是在细节方面有足够的新意的同时又表现出足够的心意。
 
  如果你没有看过介绍,没有看到其它的评论,那么你在对故事的了解会一波三折,逐层递近,如同我一样,我只听过影片是被影迷均认同的好影片,类型是悬疑惊悚的,已被很多人拿来做为衡量其它同类影片的标准。所以我根本没有考虑过这部影片有超自然的成份在内,因为在我的印象当中,很少有超自然的惊悚片被影迷赞好。
 
  在影片伊始时,被浓雾笼罩着的孤宅,略带神经质的女主角,而色苍白且有怪病的孩子,那三个眼神透露着诡异的仆人,终日拉上的厚布窗帘,这一切的细节设置都在营造着恐怖气氛,也同时更加肯定着我的想法,但是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我突然被突如其来又不可解释的灵异事件弄得不明白,加入了超自然元素是否对影片的故事设定有所影响。但岂知,这一切也只是辅垫,到最后一刻,我的想法甚为波折,初时以为三个仆人搞鬼,后来认为真的楼上有鬼,到之后发现仆人竟然是鬼,到最后真正的谜底原来是确实有鬼,只不过这几只鬼原来就是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的这三几人。
 
  通过我的观影感觉就可以知道,影片的测重点在哪里了,它就在于发掘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与孤寂,它所营造出来的气氛与故事的发展时刻牵着你走。其实恐惧感人人都有,那是一种无助困惑的孤寂感,只不过有些人把它藏在了最深处而已,而《小岛惊魂》就在于成功的发掘了这种无助与惊心。
 
  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造出冲击力,而是依靠在心理上的压迫,来营造悬念,所以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然后在影片的最后一刻,把所有的谜底揭开,让我们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心里释放,我不禁暗呼,影史上最精彩的结局无疑又多加了一笔。在这时,这个惊悚类影片之前所营造的环境不再惊悚,换之而来却是对妮可与她的孩子们无助孤寂同时的感伤,影片外面我们不再惊心,影片里的他们也不再害怕了,在无助的同时,她们也同时有着何去何从的无奈与坦然面对的坚决,之后,影片借妮可这只鬼的独白向观众表达了影片要传递的说教。
 
  在世界上,死人与活人共同生存,而有时这两个世界会搅在一起,所以要学会和平共处。
 
  说完了这句话,影片结束了,伴随着字幕的升起,我放下的心不禁又揪了起来,我似乎因为最后那一套说辞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对黑暗的不知名的恐惧,对事物的不可知性本来就是人类好奇心与恐怖的来源之一。影片的成功之处就是在在片中折磨着我们的神经,就是影片结束后,也不过这最后的机会,让我们永远为它心惊。
 
  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个成功,也同时成就了这部影片的导演阿曼巴与妮可基德曼。妮可片中的表演被誉为她最精湛、最惊艳的一次演出,也一扫她身上的花瓶称号。她在片中的表演的确乏善可陈,她将苍白、脆弱、又害神经质的母亲角色发挥的惹人担忧,过得了观众这一关,其它她就已经成功了。
 
  好多人都喜欢来分析影片中细节的可能性与真实性,或者说是否有得解释,但其实这已经不必要了,因为加入了灵魂的影片就已经不适合用逻辑来推理了,有了灵异的加入,已属唯心的范畴,又怎么来唯物?你也不会推出什么,或许只会推出不可能这三个字。其实这只是一个关于鬼魂的故事,另人惊魂的同时又令鬼魂也惊魂的鬼魂故事。你有时搞不清楚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是鬼吓人,还是人吓鬼。这个片子就是这样,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混乱与不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