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Good Articles

Li Lei和 Han Meimei该结婚了吧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上)》
1994年10月第2版,1996年1月第2次印刷

关于初中英语课本的误区,我一直觉得Miss Gao和Jim Green他爸有一腿,然后LiLei在第一次去Jim他家见到Jim的妹妹Kate Green的时候就心怀不轨“`反正我一直特讨厌李雷,觉得此男猥琐虚伪的要命。还有Jim家貌似很有钱的样子,回英国过圣诞节做飞机,家里还有苹果树 “`对了又想起来一个证据,有一次他们好像学农去摘苹果,韩美美爬在梯子上,Jim就很紧张的在下面喊Be careful!

可是韩美美长了一副那种妇女干部的样子,我也不太喜欢。Lucy和Lily里面我比较喜欢Lily。总觉得lily比较单纯,不像lucy那么有心机。(事实证明是我比较有心机“`初中英语课本能联想这么多“`)

想起来还是很令人回味的。还记得有篇课文是问个老太太的年龄,她最后的那句话语音像妖精。
记得 偶当时汗死 她说的是 it is a secret

比较诡异的还有那个什么Uncle Wang,创造了一个什么可以飞的自行车,还有一个合成词叫什么来着?觉得他真是科学怪人。。。最最诡异的是有一个电话号码,6098724,是一个对话里面的,我一直记着,而且脱口就出。。。结果不幸在天涯看到竟然有人和我一样对这个号码念念不忘。。。

脱口而出的还有: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 too. 我这个土人一直到现在见了人还老忍不住来这一套“`觉得不这样简直没法外国人展开交流“`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李雷和jim玩飞盘那次,jim把李雷的头给砸了,当时觉得jim是成心这么做的,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在借尺子事件没多久之后。

我无比惊喜的发现,竟然狂多人都跟我曾经有过共识,就是Jim喜欢Han Meimei,LiLei也喜欢Han Meimie,但是Lucy喜欢Lilei。我的证据就是有一课,我记得很清楚,“Can I borrow your ruler?”韩美美和李雷坐在第一排,韩美美问李雷借尺子,然后Jim在后面看着他们,眼神十分诡异,就是夹杂着嫉妒,羡慕阴险的目光“`然后他旁边坐着Lucy,低着头,我当时觉得是因为Lucy不愿意看到面前的这一幕,因为是女生,不可能象Jim这么感情外露的“`所以委屈的低下头“`我当时还和我同桌讨论了半天。
Li Lei,Han Meimei,和Jim Green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这多少让80年代生人有无限的遐思,初中时代的美好回忆又如画卷般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在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总是很惊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还有那位专到中国来编英语教材的Alexander先生,怎么会起了几个如此经典的名字,让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中国学生反复传诵至今。

读初中时已然有了点朦胧的男女意识,从那时的观点看来,我就觉得英语课本讲述的就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HanMeimei是一个美丽大方聪明漂亮的女孩子,而LiLei和Jim,一中一洋;一个帅气活泼,一个潇洒不羁;少女情怀,谁人可知,据我分析小Han是有可能对LiLei芳心暗许了,而另一方面Jim对韩MM又情根深重,无法自拔。

这是有实例为证的:当年韩MM课外劳动摘苹果,和树下的李帅哥眉来眼去有点得意忘形了,此时被冷落一边的Jim大叫一声:“Be careful!”由此,关爱之情可见一斑。而韩MM除了简单报以“Thank you”之外,居然又自得其乐地跟李帅哥开始了聊天……

事情的发展峰回路转,初一下学期,班上转来了两位可爱的加拿大双胞胎——Lucy和Lily,LiLei从此移情别恋,离开了韩MM。综观整个初一下学期,课本上的对话确实以LiLei和双胞胎为主角的居多。此时的韩MM,方才发现了在身边已然默默注视自己有一个学期之久的Jim,从此二人携手走向了幸福的未来“`

感谢岁月,感谢生活,也感谢人的记忆,能让我们总记得一些美好的过去,忘掉当下的一些不快,并能走向幸福的未来(就像Han Meimei和Jim一样)“`

Li Lei 和 Jim Green的故事
LiLei,被翻译成李雷,中国男孩,平头短发,喜穿浅色T恤,一看就是那种正统的中国式好学生。不过他并不是那种死板的书呆子,他很喜欢玩,记得有一课里,他拿着球去玩,反而是Jim没做完功课,被关在家里。这种动静结合的性格,使得他在哪儿都吃香,既能和LinTao这样好学的人成为莫逆,也能和 Jim这样好动的人成为死party。

Jim Green,全名是James Allen Green,被翻译成吉姆.格林(詹姆斯.艾伦.格林),在中国生活的英国孩子,一头棕色的卷发,喜欢穿深色的T恤,给人的印象是有活力、聪明,但是有些马虎,时常犯些小错误。

这一中一英两个男孩,就是这六本英文课本最主要的角色了。那么,他们中,谁是最大的男主角呢?我一直是比较欣赏Li Lei的(或许也是因为他是中国人?),和很多同学一样认为他是第一男主角。

后来,我做了一件极其无聊的事——统计了六本书里每个人出现的次数!

最终结果,Jim的出现次数略高于Li Lei。呵呵,这毕竟是英语课本,就承认Jim的第一男主角地位吧。

7+8:
统计的数据我现在没有,不过我还能记得最前面的那些孩子。最重要的七个同学组成了第一集团:
Jim Green
Li Lei
Han Meimei
Kate Green
Lucy King
Lily King
Ann Read
接下来的第二集团是八位同学:
Lin Tao
Wei Hua
Ling Feng
Sam
Bill
Bruce
Mary
Tom Read
说明一下,Tom的出镜率很低,但是出来的时候文章一般都比较长,何况他是Ann的兄弟,第一册第一张彩页上露脸的人,所以放第二集团不过份。

说一下第一册第一张彩页吧,我总觉得这有一种英雄排座次的作用。上面有四幅图,三幅是三个家族:Green家族(英国人)、King家族(美国人)、Read家族(加拿大人),每幅都是父母和两个孩子一共四人。第一幅图则是五人:Li Lei、Han Meimei和LinTao,外加老师Miss Gao(Gao Hui)和Uncle Wang。在这张彩页上,第一集团的七人全部在。

Green家族在书中风光无限,露脸机会最多,而且鸡犬升天,连鹦鹉Polly和小猫Mimi(这可是中国猫)都能频频上镜。

相比之下,Read家族就比较惨了,只有一个Ann撑场面,Tom身为彩页上九个孩子之一,在书中几乎消失,真是够郁闷的。

重要人物:
Han Meimei
如果说谁是第一男主角还存在争议的话,第一女主角就当仁不让的是Han Meimei。这个齐耳短发的中国女孩,文雅温和,智慧善良,几乎是所有女性美德的化身。在书中,她更像是一个姐姐的身份,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

很多人都觉得,Li Lei和Han Meimei天生一对。然而我经过统计发现,其实HanMeimei和Jim一起出现的时候更多,尤其是后期。想想也是,排除国际友谊因素,Han Meimei和LiLei的性格是相似的,而跟Jim却是互补的,更适合在一起。

Kate
Kate Green,Jim的妹妹。和哥哥一样,Kate也是昵称,全称是Catherine(凯瑟琳)。同样是一头棕色卷发(不知怎么,Jim和Kate总让我想起哈里.波特中的罗恩和金妮,Han Meimei则让我想起赫敏)。
Kate很活泼可爱,后来戏份也越来越多。我奇怪为啥她不和同年龄的小朋友们玩,要和大几岁的哥哥的朋友们玩。

Lucy and Lily
可爱的双胞胎姐妹,来自美国。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美工偷懒,哈)。开始的时候,两人都是同时出现,不过到后来,编者有意扩大她们之间的区别,也经常会单独出镜。

Ann
Ann是加拿大人,一头金色长发,标准的西方血统。她和Jim、Lilei他们不在一个班,但是和Han Meimei是好朋友,另外她还有一个中国好朋友Chen Hua(女孩)。
Ann在书中最重头的一次出场是她的生日,重要人物几乎全部出场参加。从此我知道了Fried Chicken,Fish and Chips这两种食物。不过当时没有概念,直到我们家乡出现了肯德鸡……

Lin Tao
作为在彩页上出现的人物,LinTao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不知为什么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出现,硬是被挤到了第二集团。作为书中唯一的眼镜男孩(大人不算),LinTao长着一副睿智的知识分子模样。不过,不要以为他很文弱,初三课本中,他可是参加了运动会接力跑的冠军成员。

Sam and Bill
这两个是Jim的死party,沾了不少光。他们三个在一起,1班的体育水平就能提高一个台阶啊。没说的,都是调皮鬼。

Wei Hua
Han Meimei的好朋友。我发现L、H、J、A四巨头都有各自的好朋友。Wei Hua又是一个热情贤淑型中国女孩,不过感觉不如Han Meimei成熟。

Ling Feng
跟其他中国孩子相比,Ling Feng显得比较成熟而独立。后期他出现的次数很多,但我最记得的还是他第一次出现时候被Jim的飞盘砸中了脑袋……

Bruce
澳大利亚男孩,因为在中国看到下雪的圣诞节而欣喜不已。之后他还有多次露面,最有趣的就是和一大群人去猴岛旅游了。

Mary
很晚才出来,又是一个西方式长发美人。我似乎记得她姓Smith。

其他人……
除了以上15人之外,还有一些让人记住的同学。比如MaLili,初一初二她都出现了,而且都是喊“起立”的那一个。看来,她就是1班里学号1号的学生了。还有Sun Huimin、Li Ming、LiuMing、Fang Xiaoling、Bob White……等等。

现在想起来,仿佛他们就是我们当初的同学一样……

记得最后一课(澳大利亚的那座大石头山)结束后,结束框里就简简单单一句话:Goodbye everyone,Goodluck!我学到这里不禁热泪盈眶……

20 Things I Learned From Tech Support

From:http://kludgespot.blogspot.com/2007/08/20-things-i-learned-from-tech-support.html

  • As long as the world turns, users will still have problems
  • Substance abusers and computer operators are the only folks called users. This isn’t by chance
  • When in doubt. Reboot
  • Sooner or later you will meet a person who types out the words “backslash” or forgets to plug in the power cord. If you haven’t yet, just wait, you will
  • Fear the phone. No one just calls tech support to wish you good morning
  • No user will tell you the whole truth at the beginning of a call
  • “I didn’t do anything” or “It just happened” Are the users mantra
  • As a support tech, it is your job to break down resistance and get the truth
  • This is so you can rub the lie in their face, fixing the issue is just a perk
  • Some people will never learn
  • This means you will always have a job
  • Maintain a calm voice, even if you’re screaming on the inside
  • The hold button is your friend
  • Whatever you do, don’t panic
  • The answer to all users questions should be “Trust me, I know what I’m doing” even if this is a bald-faced lie
  • Users can smell fear. Once you’ve lost control, all is lost
  • A user who is not listening to you anymore, but rather is trying “their own thing” is not worth your time. Simulate a telephone disconnect and hang up. Trust me, you’re better off.
  • Sometimes fixing a computer is easier than figuring out why it was broken
  • Users always want a reason things are fixed. If you’re not sure just lie. They won’t know anyway. “A stray electron passed through the processor and caused…”
  • If possible ask to speak to the youngest person present
    clickety clickety…
  • [转载]如何健康活到100岁

    转载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475178b4010009jr
    《别让医生杀了你》:本书作者Vernon Coleman是英国著名医学博士,英国BBC卫生节目主持人,名誉科学博士,至今已写了90多本书,被译为22种文字,畅销50多个国家。在英国,他被视为国宝、保健运动先驱、最博学的医疗顾问。他的医疗热线,牵动了十分之一的英国家庭;他的专栏文章,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万读者。有人说,他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大众健康书籍作者。
    这里有47条健康活到100岁的秘诀(如果你按照它们行动的话)!

    Continue reading

    考研还是工作,这是个问题

    转自http://www.dbanotes.net/review/to_work_or_to_be_master.html

    我毕业自北方的一所师范大学,在我现在工作的南方这里没有任何名气,都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学校的名字。当年,这所院校的就业率之高据说全国都名列前茅–只是据说。近几年来,听一些在学校工作或学习的同学说,就业率也开始不那么乐观了。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很多学生就会面临下一步的选择,还是 ?

    继续深造

    这个选项包括考研究生、出国。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家境不错,而且暂时没有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又或者是心里就是憋足了劲儿要搞科研什么的,那么继续读书问题也不大。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三年的时间(博士则为五年或者更多)以及这几年的求学费用,承受了这二者的投入之后,获得的产出包括一个学位证书(硕士或者博士),一篇或者几篇学术论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点上可能差异很大,此外,多享受几年校园生活。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无论多少钱也不能再买来当年的校园生活了。

    研究生这学位,现在多少有点鸡肋。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大部分研究生那三年读了也都是扯淡,打打游戏,睡睡觉,有的所谓科研实验其实并不比做豆腐高明多少,所以能读博士还是继续读下去,坚持也是一种力量,只要不是混日子就好。

    博士学位到手之后,进入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点很重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做个大学教师乃至教授绝对是很有前途/前途的职业,混到一定资格后招几个研究生,申请一点科研经费,一夜之间就小康了,或许这看起来有些庸俗,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就要说点实话。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搞学术腐败,否则被方舟子发现,你绝对要重头再来。这里只针对理科生。

    就业求职

    如果在学校已经憋坏了,对实验室厌倦透了,或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你不能继续深造,或是已经准备好了大展一番拳脚,那么就就业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现在本科毕业生求职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残酷的竞争,这个竞争之所以比几年前加剧,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扩招搞出来太多的研究生,很多用人单位觉得研究生性价比更好。经济学不是说什么"劣币驱逐良币", 扩招导致的后果就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这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假定每个毕业生都自认为是"良币"。

    "良币"如果不能脱颖而出,难免卖不上价格。好价格就要有好卖点,找工作前,和其他同学比比,自己有哪些优势? 如果只是在学校里按部就班的学了那几门课程,参加个学生会什么的混混所谓的社会经验,根本算不得什么突出。用人单位一看简历,都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差不多,招聘也就变成了和抽奖差不多的活动。相反,如果憋足了劲儿进入某个行业,甚至是某个特定的岗位,有个半年的时间,系统的收集一下相关信息,足够唬人的了。关键是先要有个定位,找好目标,总比无的放矢要好。

    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就算这份工资让你现在非常满意,一两年后你还是会嫌少,工资多一点少一点,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的本质。

    大家都往中心城市里面挤,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中小城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在北京上海,或许人家小学都不要你本科毕业生去教书,但是中小城市的重点高中往往把你当作一尊人物来对待,不妨就去。回想起我当初那些同学,本科毕业在一些中学教书的,现在生活得都不错,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全了,潇洒自在,而这些在所谓得大城市工作的同学,都生活得还像个小蚂蚁,蝇营狗苟。这就是生活。几年前谁能预计到自己几年后什么样子? 哪个选择正确谁能知道呢?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感觉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言犹未尽的地方。今天手疼,还是到此为止吧。

    美国进攻北京美国人哭了!!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美国国会所作的总结:这次失败不仅是战略上的
     
      ,更是战术上的失败。
     
      一、我军大意地使用了市旅游局的北京旅游图和北京公交公司的北京交通图以及北京地质勘探中心的北京地形图。我们错误的以为中国人给自己用的东西虽然算不上好,但决不会欺骗自己人,然而我们错了。拿到这几张地图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我们将要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国家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Continue reading